汪曼穎老師在演講的一開始就問大家,雖然時代在變,有什麼是不變的。
汪老師的答案是affordance,汪老師從在心理學提出這個概念的JJ Gibson談起,到後來的Don Norman,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,讓大家知道,affordance是怎麼樣的一個概念。
汪老師依循這樣的脈絡,帶領研究生進行一連串的研究,想要了解在Call to Action按鈕上,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使用者的行為。所謂的Call to Action按鈕,指的是一個引誘人們採取某種行動的按鈕,常見的像是「加入購物車」、「了解更多」這樣的按鈕。
因為這一系列的研究,跨了按鈕發展的不同階段,從擬真到扁平進而到質感設計 (material design) 等,可以說是看到按鈕發展的歷史,相當有意思。雖然汪老師一開始預期心理模擬的程度,會影響這些按鈕與參與者的行為,但是在一系列的研究中,心理模擬的效果,都沒有被看見。反倒是證據上比較支持,按鈕之所以會對於行為產生影響,是透過注意力的面向來發揮影響力的。 不過,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,因為按鈕放在哪裡、參與者需要做甚麼樣的任務,都會對於結果產生影響。
聽了汪老師的分享,才知道原來按鈕的設置,是這麼有學問的事情。下次大家在網路上看到按鈕的時候,可以想想自己是怎麼看待這個按鈕的,這個按鈕又和其他的按鈕有怎麼樣的不同。透過系統化的觀察、反思,或許也能形成新的研究假設喔!
講題:演進中的設計風格碰上不變的心理行為
講者:東吳心理系 汪曼穎教授
時間:2024年3月27日(星期三)中午12:00-13:30
地點:輔仁大學聖言樓八樓SF851
介紹:過去20年迎來行動裝置與網路應用的快速演進,UI介面設計風格也在極簡與繁複間擺盪,美感、格調或者是系統需求恐怕都是背後的驅力。但對於接收這些變化的用戶而言,UI設計風格除了影響與改變偏好之外,是否也影響了用戶的哪些心理與行為呢? Herbert Simon認為設計是一種引發行為以產生所期待結果的能力,當設計風格遞變時,設計師是否真的理解並且規劃風格所帶來的用戶影響呢? 我們可以用甚麼樣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來探索這方面的議題? 希望這個探究的過程幫助漸次釐清人與介面視覺互動的心理歷程。
【活動無需報名,不提供午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