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相關
學術演講專區
輔大心理系大師講座-【從N>5000到N=1之路,我的學與思】

. 輔大心理系大師講座-【從N>5000到N=1之路,我的學與思】

2024/02/21
丁興祥教授


大師講座輪到丁興祥老師上場,從老師的題目,就不難推測老師想分享的是自己從量化研究取向,轉變到質化研究的過程。不過,一開場的時候,老師特別強調,用什麼方法不是重點,而是你到底想要問什麼問題,想要得到怎麼樣的答案。若想要了解通則 (nomothetic),可能需要很大量的樣本,像他博士時期的研究;但若想了解特則 (idiographic),則不一定要很多的樣本,一個樣本也可以做研究。

丁老師從自己小時候的一張畫作「在雨中求索」為例子,示範怎麼從一張畫作來去推測很多事情,相當有意思。透過丁老師自己生命經驗的分享,會發現一個人的人生怎麼發展,在很早的時候,可能就種下種子了。像丁老師因為家中開漫畫店,從小讀了很多書/漫畫,讓他喜歡故事,而歷史在所有學科中是最像故事的,所以就愛上了歷史。即便後來做了心理學研究,可是丁老師研究的是歷代中國作家的創造力,實在非常的酷。丁老師還提醒大家,要了解心理學,就該要了解歷史,他以到底哪個是最早的心理學實驗室為例子,來提醒大家,盲目相信教科書,而不是仔細探究歷史,很有可能會有錯誤的理解。

最後,丁老師用了好幾個最後,來幫昨天的講座畫上句點。但這些最後都有一個共通性,就是丁老師希望大家不要把量化、質化研究當作是對立的,這些其實是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,其實是能夠相輔相成的。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是對立的,是因為我們自己畫了太多界線!老師特別用莊子在《齊物》中的話,來佐證

夫道未始有封,言未始有常,為是而有畛也

意思就是說所謂真理從不曾有過界線,言論也不曾有過定準,只因為各自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才是正確的,這才有了這樣那樣的界線和區別。

真的最後的最後,丁老師用屈原在《離騷》中的「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」來提醒大家,追求真理的道理很漫長,但值得我們努力去追尋、探索。而求索這兩個字,也回應了丁老師在一開場提到自己的畫作「在雨中求索」。下學期丁老師會在碩士班開設心理傳記學,意猶未盡的朋友,不要錯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