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研究操弄語意透明度,探討有臺灣手語經驗聽損者的中文構詞與神經電位運作機制。語意透明度詞分為透明詞(如平坦)與不透明詞(如花生),透明詞是指全詞語意可從組成字(詞素)語意得知,不透明詞則較難從詞素的語意獲得全詞語意。本研究假設:若詞彙以全詞表徵運作,透明詞與不透明詞的行為與腦電波結果應不會有差異;若會進行詞素分解後彙整,由於不透明詞詞素與全詞語意不一致,會需要較多認知資源彙整;若有些詞彙偏向詞素分解,有些以全詞表徵,兩種運作平行地激發,則為雙路徑模式。受試者包含28位聽力正常的聽常者,以及28位流利使用臺灣手語的聽損者。詞彙判斷作業中,受試者需判斷是否為合理的中文詞,之後在未預期下進行記憶作業,判斷詞彙是否出現過(新詞,舊詞),並評估當下記憶判斷的信心(記得/確定、知道/不確定)。結果發現在詞彙作業中,兩族群對不透明詞有較正確、較快反應時間,但腦電波結果相反,聽損者對透明詞有較負向電位,聽常者則是不透明詞。記憶作業中,兩族群對不透明詞有較高正確率與信心評估,但聽常者對不透明詞有較高敏感度,不透明詞的新詞比舊詞有更負向腦波,聽損者這兩項未有差異。這顯示出聽常者對詞彙進行詞素分解,不透明詞需要較多認知資源彙整,但也形成更凸顯的記憶表現;聽損者對透明詞採詞素分解,不透明詞則仰賴全詞表徵,支持雙路徑模式。此結果揭示出流利使用手語的聽損者,會發展出適合中文構詞知識與運作,以達詞彙理解的目的。